小儿脑瘫(CerebralPalsy,简称CP)是一种源于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脑发育障碍所引发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和姿势功能的异常。对于脑瘫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今天,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脑科中心肖宏教授将为大家介绍如何通过4大症状判断小儿脑瘫,并且讲解4大康复护理方法,帮助患儿更好地进行康复。
4种症状判断小儿脑瘫
1.中枢性运动障碍的持续存在
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之一是中枢性运动障碍,这主要表现在新生儿期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差以及觅食反应异常。随着月龄的增长,患儿的运动发展迟缓,可能表现为:
展开剩余77%3个月时:正常婴儿能抬头,但脑瘫宝宝则表现为手无力,不能握拳,头部软弱,无法竖头。
4至5个月时:正常婴儿会主动伸手触物,而脑瘫婴儿上肢活动明显减少。
5至7个月时:正常婴儿能独坐,而脑瘫宝宝却无法独立坐起。
8至10个月时:正常婴儿会爬行,但脑瘫宝宝无法做到。
1岁时:正常宝宝能独立站立,脑瘫儿童则无法站立,常常会采用脚尖站立。
这些迟缓的运动发展迹象,往往是脑瘫的早期症状,家长应提高警惕。
2.运动姿势异常
脑瘫儿童的运动姿势异常较为明显,表现为不同的姿势问题。例如:
俯卧位:婴儿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不能抬头,双上肢无法支撑躯干等。
仰卧位:头转向一侧时,枕部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另一侧则伸直。
直立位:患儿的头、脊柱、足跟难以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可能表现为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等异常姿势。
这些姿势异常提示脑部发育受限或受损,提示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3.反射发育异常
正常新生儿会表现出一系列原始反射,如抓握反射、吮吸反射等,但在脑瘫患儿中,这些反射的发育会出现异常或延迟。常见表现为:
反射的延迟出现,尤其是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
患儿容易激惹,睡眠质量差。
吮吸困难,频繁呕吐。
出现肢体僵硬、肌肉收缩等症状。
反射发育异常往往是小儿脑瘫的早期信号之一,家长需要注意并及时就医。
4.肌力异常
小儿脑瘫常伴随肌力异常的表现,尤其是在学站或走路时,患儿的肢体姿势常常不对称或者异常。例如:
站立时:双脚尖着地,双腿并拢或交叉呈“剪刀型”。
手足的徐动或流口水:脑瘫宝宝可能会表现出手脚的异常运动,甚至伴随流口水或肢体的抖动。
肌肉僵硬:这类症状的出现,常会让患儿的运动变得不协调和困难。
肌力异常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运动发育,需要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4大康复护理方法
1.早发现,早干预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小儿脑瘫康复的黄金法则。肖宏教授指出,越早发现脑瘫的症状,越能够通过及时的康复干预减少患儿的残障。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运动发育、姿势变化以及反射发育等方面,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2.综合康复治疗
脑瘫的康复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性干预,包括但不限于电疗、光疗、声疗、磁疗、蜡疗、水疗等多种手段。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减轻炎症、缓解肢体挛缩、促进肌肉松弛,并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肖宏教授强调,治疗的关键是个性化设计康复方案,根据患儿的年龄、症状轻重以及个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3.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结合
康复训练不仅仅局限于医院的专业治疗,还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引导孩子进行定期的运动练习,增强其肌肉力量;或通过训练孩子进行语言表达、社交互动等,改善其整体功能。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衡量康复效果的重要指标。
4.医教结合,促进全面康复
除了专业的医学治疗,教育也是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肖宏教授建议,为适龄脑瘫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其身体功能的恢复,还能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通过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提供适合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促进脑瘫儿童的全面康复,帮助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结语
小儿脑瘫的早期识别和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及时发现症状并进行干预杠杆炒股怎么弄,能够极大地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肖宏教授强调,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法、结合日常生活的训练,以及医教结合的全面康复,都是帮助脑瘫患儿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家长和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积极配合专业医生的治疗方案,帮助孩子度过康复的关键期。
发布于:广东省